秦湛被安慰到了,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,他就不信,先生真是铁石心肠。
第173章
越国内变。越国君吃了徐满呈上去的丹药, 的确感觉身体都轻松了,精神特别好,整个人飘然欲仙。遂令徐满将丹药每日里进献。
徐满一开始还有些忐忑, 就怕这个丹药吃了有什么问题,自己就会脑袋落地。没想到大王不仅没有问题,反而精神奕奕给他赏赐了不少的财物, 夸他做事有心,时刻为君王着想。徐满这下子放心了, 就算将来大王有什么意外,也怪不到他的头上了。
就在半月之后,越国君照常吃下一粒丹药,当即雄风大发。看到徐满进献上来的美人, 心中痒痒, 便着人侍寝。然而, 就是这么一来,越国君却再也没有挺过来。
徐满面上惊慌失措, 心中却早预料到了这一日。他早就在暗中准备,加上有汲开等人支招, 不待旁人反应过来, 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扶持了越国君最小的儿子,还没满十岁的王子阙继位。
朝堂之中就算有人反对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。一是徐满手段狠辣, 借着新王的名头,用强硬手段压迫, 杀了几个强出头的臣子, 这下子, 朝臣是敢怒不敢言。二来就是他们去上大夫胡卓府上, 准备联合胡大人对抗徐满。可是胡卓居然置身事外,闭门不见客,更不见胡卓对于此事有什么反对的态度。
众朝臣疑虑重重,可也没有办法。他们到底是臣子,君为臣纲,哪怕明明知道新王做不得主。都是徐满这个奸佞小人一手掌控,那也无可奈何,总不能起兵谋反吧?
于是,朝臣之中哪怕有什么不满,也不敢再当众提出来,最多只能私底下小声腹诽罢了。
就这样,越国朝堂的时局居然逐渐稳当下来。
而荀祁再次向新王提及绥城邺城之事时,徐满很快就做出了决定,让新王同意了此事。
顿时满朝哗然,当即就有人站出来反对,“先王一直都不同意此事,如今先王尸骨未寒,就将两城拱手相让,如何能安抚先王的在天之灵?”
徐满冷哼,“先王没有同意,可也没有不同意。如今越国安稳最为重要,舍两座城池而已,就能换来秦国退兵,不起兵灾。而且还能继续与秦国和平盟约,何乐而不为?”
“荒谬!荒谬!”周大人气得胡子直翘,“徐满小儿,今日我们轻易舍弃两座城池。他日秦国得寸进尺,要我们越国王都,你也答应吗?”
徐满闻言并没有生气,反而笑道:“周大人目光未免太过短浅了,秦国与越国交好多年。如今也只不过拿回当初送出来的东西,而且秦国也是有理有据,我们霸着不还,这才是有失礼之处吧?”
徐满的话让人气死,这么说起来,反倒成了他们越国的错了?
周大人看向胡卓,“胡大人,此事绝不能任由徐满胡来,你快快阻止啊。”
满朝文武都看向胡卓,一直闭目养神,似乎对此事不闻不问的胡卓这才睁开眼睛,“老夫以为,徐侍人所言也有理……”
“……”周大人惊呆了,没想到胡卓竟然会同意徐满之举。“绥城让出去,那里的铜矿就这样拱手让人了?”
胡卓缓缓道:“绥城邺城两地,本就是偏僻之地,山高路险。就算绥城的铜矿能生产兵器,可是近些年来,我们已经很少用到那里的铜矿了。”
胡卓所说的的确如此,前些年他们又在邕城寻了铜矿,已经很少用到绥城的矿产了。主要就是绥城路途不便,运送铜矿出来花费的人力物力巨大,还不如另外找地儿。
后来在邕城又找到了一处铜矿,虽然规模没有绥城的大,可是那里道路平整,运送却便捷得多。于是绥城那边便渐渐荒废了。
“既然如此,我们用两处偏僻之地换取秦越两国睦邻友好,也不是什么坏事。只不过嘛……”胡卓顿了顿,眼睛看向荀祁。
听了胡卓话中的未尽之意,荀祁微微一笑,“胡大人尽管说出来,我身为秦国使臣,一些不重要的东西还是有权利决定的。只不过如果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内,就请恕我抱歉了。”
荀祁将话说在明里,他已经听出了胡卓的意思。想要狮子大开口,那就得看看秦王是否愿意接受了。
胡卓明白荀祁的意思,笑道:“你看绥城邺城我们愿意给,可是绥城还有那么大一个矿。秦国白白得了这么大一个好处,怎么能不给越国一些补偿呢?不然也实难安抚人心啊。”
徐满眼睛一亮,附和道:“胡大人所言有理,咱们最初的时候开采铜矿费了多大的力气?如今秦国接手就可以直接开采现成的,咱们要点补偿也不过分。”
“说的倒也是,我们秦国也不是不讲理的人,但是我们也有底线。众所周知,绥城铜矿的地理条件并不好,花费人力物力也不见得有用。况且我们蜀地也不是没有铜矿,我们也并不是看中绥城的铜矿而来的。不如大家都摊开来说个清楚,看看能否接受对方的条件。”荀祁点头说道。
朝堂上的画风走向突变,从割舍两座城池,变成了铜矿的补偿条件争论。众大臣已经是有心无力,时局已定,他们再怎么反对也没有任何的作用了。
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。荀祁也完成了他这次的任务,可以回去交差了。
秦国会给越国一些补偿,而越国将绥城邺城归还给秦国。由越国君签署了盟约,再由荀祁将盟约带回秦国,签上秦王的大名,这件事就算是圆满解决了。
如今朝堂中胡卓与徐满联合在一起,底下的臣子更加没有话语权了,这件事决定了,还真没有谁能反对。
荀祁心满意足,手上还带了徐满胡卓等人送的礼物,让他在中间多多跟秦王美言转圜。两国素来如同兄弟一般,不应该龃龉不合,荀祁自然是不无应承。
蜀地中,仿佛突然间就忙碌起来,不仅仅是耕种忙,新建的作坊中也日夜不停,作坊中的人被分成了三批,早中晚一刻也不停歇。
吴王氏手中不停,她现在在作坊中已经能很熟练的做工了,将自己做好的箭羽按照数量捆成一堆。等会儿自然会有人过来检验,等检验合格就能给她记下数量来,月底就能统记薪饷了。
而这批箭羽又会有人送给下一个工坊,那里自然有另外一批人接手完成制作。
想到薪饷,吴王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来。当她第一次从管事那里接过银钱时,手都不自觉的发抖,她还是第一次得到这么多银钱,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好在四婶提醒她,让她放好,回去后好好给男人看看。用不了多久,她们做工的银钱都能抵过地里一年的收成。有了银钱还有什么买不到的?就算田地宅子,只要有银钱,都能买到。
回去的路上,想了很久,她还是在镇上买了一些肉,米粮,点心回去,还特意给当家的打了一壶老酒。以后她在作坊中,每个月都能有银钱,这些她平时想都不敢想都东西。今儿个就破费一回又有什么,大不了她再努努力,下个月她手脚再快些,再多做些活计就行了。
吴四婶明显跟她想到一块儿去了,两人也不扭捏,家里还有孩子呢,大人省些倒也没什么,可不能亏待了孩子。
吴兴知道媳妇儿今日回来,早早就在村头的路口等着了。顶着村人有些异样的目光,他总算等到了媳妇儿她们的身影。
回到家中,吴王氏拿出包好的点心,递给了围着她打转的两个孩子,可把他们给高兴坏了。
吴兴看她背篓中的米粮,肉,心中惊疑不定。直到吴王氏将布包着的银钱放到吴兴面前,“看到了吧,这就是我这个月在作坊中赚到的,买了米粮这些东西,剩下的全在这里了。”
吴兴咋舌,几乎不敢置信,“一个月,真就能赚这么多?”
吴王氏瞪他一眼,“不然呢,我这些东西哪里来的?而且作坊中活计轻松,这还是第一个月,还不算太熟练。等熟练了,每个月完成任务,还能有奖励,我下个月一定就能领到。”
看当家的还没反应过来,吴王氏抿唇一笑,收拾着下厨房去了,今晚他们可以炖些肉下酒。
晚饭时候,吴四叔与吴四婶带着孩子们也过来了。他们手上还抱着陶罐,正是他家煮的饘粥,这是要大家聚一起高兴高兴了。
吴四叔笑眯眯的,他这心里总算是安定下来了,现在他也不由庆幸。当初还是吴兴说让她们去试试,要真不行,到时候再回来就是了。
现在让她们回来是不可能的了,就连他自己都心动不已。“我想着等我家大郎再等一年,到了作坊的招工标准,让他也去做工去。”
吴兴不由调侃道:“你家大郎不是得留下来帮你种地嘛?你舍得放出去做工?”
吴四叔喝了一口酒,“种什么地,这点地我一个人家能搞定。到时候他们娘儿俩赚的可比我种地的多,我还想着等地里不忙的时候,也去作坊试试去。我跟你四婶已经商量好了,等存了钱,就买地,到时候再起个大院子。眼看着孩子也渐渐大了,现在安定下来了,也要开始操心他们的亲事。我们这样的外地人,现在不拼点家底出来,以后还怎么说亲?”
吴四叔笑呵呵的,规划起未来的好日子,只要想想都心满意足起来。
第174章
人无远虑, 必有近忧。这点道理他们这样的粗人还是懂得的,这样下去,只要没什么意外, 他们会过的越来越好的。
吴兴点点头,四叔说得有理。他的孩子虽然还小,可也不得不早些考虑, “现在日子有了盼头。当初逃荒之时,谁又能想到会有今日呢?”
“哈哈, 那可不是?只是不知道,当初的那些亲戚现在怎样了。”
提起这个,两人沉默下来,当初那些娄国的远房亲戚们, 很多都没有跟他们一起离开。如今早就音讯全无了, 也不知道这几年会经历些什么。
还是吴兴打破了沉默, 与四叔碰了一杯,“我们来秦国的消息他们也是知道的, 到时候,他们说不定会寻过来。也有可能他们现在那里还平平安安的呢。”
“而且我也听说了, 秦国现在还在四处鼓动他国的人来秦呢。实在过不下去, 人难道还能等死吗?”
吴四叔点点头,只希望他们也能好好活下去吧。
等到荀祁将越国的消息带回来之时,秦国的大军就开始动了。由钟离晖率领五万大军直接从邺城出发, 水路直逼邹国桓城。
天色蒙蒙亮,守城的士卒跟往日一般, 打开了城门, 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已经有百姓排成长龙等候着入城了。可是今日偏偏有些奇怪, 怎么城外空荡荡的一个人都没有?
晨雾弥漫, 几个士卒正奇怪是怎么回事。突然有人指着天边泛白处,结结巴巴的道:“你们看,那……那是什么?”
众人寻声看去,就见地平线上黑压压的人马,正朝着他们这里过来。他们的速度很快,只瞬息间,就前进了很长一段距离。
“军队!”有人认出来了,惊骇道:“这是哪里来的军队?”
“莫不是我们大邹的军队?不然我们这里又怎么可能会有他国的军队突然出现?”
“可是我们邹国的大军这会儿都在西边攻打秦国呢?没听说有其他军队啊?”
“这……”众人的猜测都不合理,有人醒悟过来,“快去禀报守城将军,他一定知道。”
然而已经晚了,当他们看清大军的旗帜上明明白白绣着的秦字,所有人都惊呆了。他们还在想着为何来的会是秦军之时,刀锋已经从他们头上落下。他们至死也不会明白,桓城离着秦国还有十万八千里呢,秦军是怎么来的?
秦军是怎么来的?没有人知道。当邹国王宫的国君接到这个消息时,依旧不可置信,“怎么可能会有秦军攻来?荒唐!简直就是荒唐,竟然连来侵犯的军队都弄不清楚!真是岂有此理!”
战报上说得是秦军攻打桓城,可是秦军怎么可能会到桓城的?西边的战争还没完,秦军在边境疲于奔命。怎么可能会有多余的军队,突然进攻桓城?
“大王息怒,如今当务之急不是追究这些的时候。我们应该尽快调兵遣将,将这支军队剿灭才是啊。”这个消息让邹国的朝中大臣无不忧心。
“大王,这支军队一日之中就攻下来三座城池,再不调兵,只怕就快打到王都来了。”
邹国君也知道这个道理,必须要阻止歼灭这支军队才是。“调兵调兵,寡人当然知道调兵。可是兵马目前都在西边的对战上,此时将兵将调走,秦国那边万一追击,我们又该如何?”
“大王,根本就不必在意秦国,他们早就被咱们压着打怕了。咱们撤军,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,怎么可能追击?”有人自信满满的说道。
所有人都不相信南边桓城出现的军队会是秦国的。历来秦国在邹国面前都只有挨打求和的份,焉敢前来找死?所以大部分人都倾向于这支来历不明的军队定然是邶国或者雍国的。只有这两个诸侯国,才有能力攻打邹国。
只是,他们邹国并不曾惹到他们,为何突然之间兴兵攻打?不过这些不是重点。重点是这支军队一路势如破竹,不调兵堵截歼灭,只怕就会真打到王都来了。
邹国君闻言皱眉,心中总觉得有些不安。南边的兵马来的莫名其妙,西边的秦国又久攻不下,他怎么感觉这是一个局?不知道谁,正编织了一张大网罩在他的头顶上,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落下来。
“大王应该尽早决断,不然拖的时间久了,只怕就为时晚矣。”众位大臣都苦口婆心劝道。
邹国君自然明白这一点,此时不是优柔寡断的时候,为了保证王都的安全,也只能调兵前去阻挡来犯之敌了。
邹国大将军李渑接到大王调令之时,还感觉莫名其妙,竟然要他带兵前去南边迎敌。南边哪里来的敌人?还有他带兵走了,这里又该怎么办?眼看着秦国已经快要支撑不住了,他们很快就能得胜了。他这一走,岂不是功亏一篑?
第一次他没理会,认为只不过是朝中的权力倾轧,定然是有与他敌对的文臣给他使绊子,不让他立功。他冷哼一声,一群尸位素餐之辈,除了使些下作手段,还会什么?
将此事放下,看来他要加紧攻势了。不然被这群人绊住手脚,自己功名倒是无所谓,连累到邹国的利益就实属无妄了。
其实他心中还有疑惑,国君并不是糊涂之人,怎么也会由得小人之意?这是王令,除了大王,谁都不可能下令的。莫不是王都有什么变故不成?
将此事放在脑后,正准备权利攻伐,没想到第二紧接着第三道调令下来了。第一次,第二次他可以不理会,然而却抵不住接二连三的调令。
在接到第三次调令之时,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了。再抗令不遵,只怕就要掉脑袋了。
衡量再三,李大将军不得不接受调令。虽然不知道南边的情况,可是此次他必须要带军前往。
至于这里的情状,李大将军只能喟叹着可惜了。只是他却不知道,他这一决定,即将面临的是怎样的境地。
听到大将军发下的撤军往南的消息时,众位将军都急惶惶的赶过来了。
“大将军,怎么一回事?为什么突然要撤军?”
“是啊!大将军,秦国的函关马上就要攻下来了,此时撤军,意欲何为?”
“大将军,不能撤啊,此时撤军,秦国怎么办?胜利就在眼前,不能功亏一篑啊!”
……
众将你一言我一语,眼看着军功就在眼前,他们怎么可能舍弃?
面对着手下将领们的请求,李渑也无可奈何。只能将大王的调令说了。
我在古代当先生 第125节
同类推荐:
AV拍摄指南、
献囚(NP高H)、
伪装魔王与祭品勇者(囚禁调教h)、
优质肉棒攻略系统(np高辣文)、
同居(1v1)h、
甜文结局之后(H)、
快穿之撩了男主以后(H)、
开局一间庇护所gl(np,辣文)、